守望课堂,做时代召唤的课程实践者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金秋的一声号角,
吹响了苏科外课堂品质提升的集结号。
2022,修订后的课程标准,
强化了育人导向,
优化了课程内容,
研制了评价标准。
这是课程的转身,
这是时代的召唤!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把“双减”进一步落实?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生命拔节向上的沃土?
开学第一个月,在督导室牵头下,苏科外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尊重个体平等,尊重课堂神圣”的专题调研,助推班级管理与教学品质的优化提升。
尊重“人”的核心
坚持积极健康的生命课堂
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开展并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道法与心理课堂调研中,低年级马泽琳老师执教《周末巧安排》,中年级苗蕊老师执教《我学习我快乐》,高年级单栌平老师执教《学会沟通交流》。
三节课中都能看到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历练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环环相扣,教法灵活,无论是真实情境的创设,还是思辨意识的引导,都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三位老师善于用充满激情与温度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感染学生。课标理念学得深,实践活动操作实,师生互动情感真,是三个课堂的共性特征。
王倩老师讲授的《与情绪交朋友》,主题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堂课中的视频资料、情景创设、案例教学、心理测验等丰富活动,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情绪、调节情绪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共情共鸣。
吴兰老师讲授的《认识我自己》,课程方式多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成长自我”,有讲授问答,有视频讨论,有实操,有课后自主延展活动,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激励学生发展自我。
这学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心理学科整合为一体化课程建设,让课程更以“生”为本。建立在儿童健康心理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优良道德的塑造,才是真正的“尊重人的核心”。
注重“思”的质量 打造有思维品质的生本课堂
数学课堂特别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探究新知,目标明确,脉络清晰。在数学信息与生活体验的联系中,在游戏互动和趣味实验的交互中,开拓数理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课堂。
老师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有的用实验操作支撑学生的学术生长,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由具体到抽象完成活动目标;有的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逐步渗透模型概念,注重培养逻辑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与信息课堂充分呈现了科学思维培养的培养过程。趣味性与严谨性结合,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意识交互。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尝试和创新意识,主动发现;在编程中强化知识应用,锻炼逻辑思维。
科学信息组进行任务群探索:针对科学教师的研究性特征,开展实验技能专项教研;梳理小学六年所有科学实验,形成科学教师实验基本功题库;多版本教材、科学用书同类别实验对比,开展同内容不同教材对比研究。
关注“学”的状态 有任务驱动,更有多元互动
听说领先的英语课堂,老师们善于运用各种模块展开语言的训练,引领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用语言,发展双语思维,触摸多元文化的跨越融合。
老师们善于在课中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以及故事讲述,教学环节流畅,有趣。她们利用role play, mind map, rewrite等丰富的形式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语言输出。高年级的语篇演绎和续写,则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获得均衡发展。
走在双减之路上的语文课堂,低年级课堂尤其关注写好一笔中国字,用课堂十分钟落实“提笔即是练字时”,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书写中学会书写,在表达中学会表达,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中高年级着力阅读课堂,注重在文字细节处多咀嚼一会儿,在学生疑难处多停留一会儿。
学习单的设计与运用是最近的热点,通过学习单进一步清晰教与学的流程,减少无效或低效的话语和活动,让40分钟内的训练看得见,敲得实,课后作业的压力也有所减轻。综合课堂评价用语的推敲,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课堂上有了生动的实践。
研究“练”的适切 活动设计富有建构性、愉悦性
三位音乐老师的课堂中,考虑到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低段采用适宜的游戏律动带领学生体验节奏的乐趣;中段指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二声部轮唱,表现可爱的白鸽的形象;高段教学中,老师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寓教于乐!
体育组三位老师基于新课标的“教会”、“勤练、“常赛”,在课的目标达成、重难点突破、教学手段运用、学生体能达成情况等方面都能比较有效地完成。接下来还会在灵敏、速度、力量等方面,努力学以致用,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三位美术老师的课堂各具风格与特色,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践体验,改变师生教学位置,调整教学模式,变化教学组织形式,将美术的欣赏、造型、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课堂更具活力和生机,助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
探索“跨”的整合 学科内容的结构化、加减法
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谁来主导跨学科研究?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让各位调研员深入年级,带着年级组长进行跨学科观察,也提倡其他老师进行跨学科听课。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和英语老师互相听课教研,在母语和外语的学习中互相借鉴,在跨文化的氛围中互融互通。艺体老师的互相听课,阳刚与柔韧互为映衬;语文老师去听数学课,更加深刻理解学习单的设计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在这一次全学科调研中,我们重过程,重反馈,重指导,重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努力做好加减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新时空。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作业”,更加科学地实施“双减”。
如果课堂是四季的原野,那么教师就是守望的农人,孩子就是自由的万物,在阳光雨露中实现知识的增值与生命的绽放。
我们在课程实践中精耕细作,用智慧灌溉童心,汇聚一路的诗意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