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中学子留学记|博慧情深 天涯亦咫尺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假期,团圆之时,
千家万户都在忙碌着
为家里装点红火喜庆的颜色。
苏科中2022届毕业生合照
在苏科中,
毕业生们的足迹遍布
中国、美国、英国、西班牙、
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此刻,身在异国他乡的学子
虽不能与家人团聚,
但也拥有属于他们的精彩。
让我们跟随2022届毕业生的脚步,
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留学生活吧~
异国相聚 共忆母校
今年,2022届科中毕业生们首次在异国过年,浓浓的中国年情结把曾经的同窗好友从不同学校、城市甚至国家汇聚到一起,温暖的故乡之情、同学之谊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卢嘉懿(LSE),张一鸣(UCL),吕奕凡(UCL)在伦敦相聚
毕业生们也为母校、老师们、学弟学妹们送来了温暖的祝福。
每逢佳节倍思亲,祝亲爱的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祝大家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更祝学弟学妹们学业进步,梦想成真,A*拿到手软,offer邮箱塞满!
——倪梓腾
愿新年,胜旧年,兔年好运连连!
祝科外&科中可爱的家人们在新的一年,大展宏“兔”,前“兔”似锦,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平安幸福!
——于海欢
我们翻开新的一页,开始新的追求,播种新的梦想,书写新的辉煌。愿你我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拥有探索创新的勇气,紧握梦想的航舵,追寻心中的美好。
——林凡
在兔年开启之际,愿大家“卯”定梦想,奋勇前行,事事顺心,皆得所愿。
——山云滔
苏科中在“博融天下 慧悦人生”教育理念的贯彻下,始终践行着培养具有“6C”品质的博慧学子,一批批优秀青年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进入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学府。
2022届毕业生们已顺利度过他们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邀请到四位优秀毕业生代表:
倪梓腾,牛津大学
于海欢,伦敦国王学院
林凡,俄亥俄州立大学
山云滔,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他们带来了一系列真实的留学分享。
◆在大学上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与高中学习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
◆高中的学习对大学学习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干饭问题如何解决?
适应融入 自驱成长
自主学习自由探索
倪梓腾学长以高数、物理、化学全A*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在与我们的谈论中,他提到了大学与高中学习方式的区别。
高中考试可以靠刷题来提高成绩,但在大学是行不通的,只有靠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和理解。大学阶段的每一堂课都涵盖了极多的知识点,教授们则更像是在为大家提供信息,如何将理论知识、公式概念熟练运用并内化于心,都要依靠平时的自主学习。
说到自主学习,他非常感谢在苏科中养成的自我规划、时间管理,自律的良好习惯,让他很快就适应了牛津的学习生活节奏。
倪梓腾还特别强调,牛津大学的作业超级多!因此,泡图书馆已是家常便饭,在完成大量作业的过程中,会花很多精力去查阅学术文献增加知识储备,他相信作业就是训练,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水到渠成地发挥出作用。
倪梓腾拍摄的牛津大学校园
大学生活更加灵活
于海欢学姐回顾她在伦敦国王学院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是学习生活的第一责任人。
大学的学习安排会更加灵活,在完成每天的课程学习之后,大家有了更多空余时间。没有老师盯着你每天上课出勤,也不会有人督促你赶紧完成作业,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更不会有人提醒你回宿舍的时间,这一切都要自己合理规划。所以与高中学习相比,大学的学习生活更需要自驱力。
谈到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海欢说:“我在这方面还比较适应,这要感谢在苏科中的学习生活,老师鼓励我们培养兴趣爱好,为我们搭建丰富多元的CCA社团活动平台,给予我们一条能够个性化发展的成长路径。正是因为学校对不同个体的尊重和给予最大自由度的支持,让我在大学的课余生活中也一直保持着探索、追求热爱事物的动力,在平衡好学业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社团活动,运动健身,以及社交,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最好的归宿。”
KCL的校园生活
五湖四海的口音
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林凡学姐为我们分享了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特别发现。
原本在苏科中英文授课环境的培养下,平时能与各学科外教老师们深入浅出地探讨学术问题,又能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林凡对于自己的英语水平相当自信。
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真正来到国外,经常会遇到操着一口娴熟且带有五湖四海英语口音的教授、同学、便利店店员、出租车司机。
面对口音这一大挑战,林凡说就像在苏科中学习英语的方式方法一样,一定不能害羞,要去多听多说多练。教授们都非常友好,如果课堂上有不理解的问题,课后多去找教授聊聊,他们会细心解答,这也正是锻炼英语听力的好机会,能帮助大家加速融入多姿多彩的海外学习生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
▼更多英美留学生活照▼
科中素养 助力前行
倪梓腾学长就读于牛津大学物理专业,他特别提到在苏科中时期,他最喜欢上的课是朱圆明老师的物理课,正是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让他找到了今后的学习方向,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朱老师总是能用大量的实验实践来为同学们解答,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让物理公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带领下体验物理学魅力,也使我萌生出全面学习物理的渴望。”
倪梓腾(左一)与大学同学合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虽然有小课,但林凡学姐上的大班课偏多,每节课都座无虚席,至少有近百人,因此课堂上教授很难与每一位学生都有互动,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需求,上课的效率也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
但是,得益于苏科中的小班教学,培养了她上课时的专注性和主动性,她在大课上也能紧跟教授的思路,主动提问,而在上小课的时候,更是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仿佛又回到了苏科中与老师零距离、被老师关注的课堂上。
林凡在博物馆上课
于海欢学姐和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山云滔学长,不约而同地都谈论到大学学业压力明显增强,无论是初入大学时,大量的论文写作带来的紧张感,还是学习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学习时间被压缩,都让他们倍感压力。
然而庆幸的是,帮助他们度过大学适应期的正是在苏科中打下的牢固的英语基础,清晰的创作思路,通顺的写作技巧,缜密的逻辑思维,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以及地道的英语表达,为他们顺利进入大学学习状态保驾护航。
选择多样 吃在异国
民以食为天,学姐学长们也分享了他们在国外的饮食。初到国外,出于对独立生活的新奇,他们会自己做饭或跟室友一起做、一起吃,很有成就感。但为了留出更多时间学习,他们也会在学校的餐厅吃。
而且,无论城市大小,都荟萃着不同国家的餐馆,韩料、日料、泰国菜、越南菜等都充满着诱惑,在体验各式风格菜肴的同时也深深感受着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城看似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火锅、烧烤、川菜、粤菜等等一系列家乡的味道,能满足大家的“中国胃”。忙碌一周的学业后,约上室友、课友们饱餐一顿,也是一种放松,并且还能因美食结缘更多的朋友。
春节前夕,在浓浓的迎新气氛中又传来捷报,我校两位同学收获不一样的新年礼物,来自香港大学、美国里士满大学录取通知。
春节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而是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和释放,
无论近在咫尺,
还是远在天涯,
都会收到“过年好”的声声祝福。
祝愿从科中走出的学子们,
怀揣热情,保有信念,
扬起自信的脸庞,
向着梦想再起航!
过年了,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春暖花开的希望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