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外教研朋友圈,跨过最美四月天
几声谷雨,满园书香。
五一节前夕,在倡导全民读书的日子里,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携手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两地三校开展“跨文化背景下语言学习的思维进阶”联合教学研讨活动。
跨文化思维,跨学科探究
在学校报告厅语文会场,来自三个学校的授课老师打造了三堂极具思维张力和思想活力的跨文化课堂。
苏科外张会青老师是诸向阳工作室的学员。她执教《牧场之国》,创设了为荷兰旅游官方主题微博写一份推介语的情境任务,让学生们走进牧场之国,发现荷兰牧场宁静中的情趣之美,感受牧场主人的端庄、威严、自在、安闲;让学生们走进文本,品味文章诗意,探寻动静结合之妙;最后让学生学用语言和方法,为牧场之国写一份推介语,成为了“荷兰旅游代言人”。整堂课教学创设有新意,以任务驱动,让素养落地。
第二节课是由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周柳倩老师执教的《田忌赛马》。周老师带学生走进了战国时代,认识了齐威王、田忌、孙膑等著名历史人物,围绕一个“赢”字,通过对阵图再现史上那著名的两场赛马,用创造性的复述来还原孙膑的思维过程,古人的各种智慧遇上21世纪博慧少年的目光,在课堂上熠熠生辉。
第三节课由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董晓晨执教。董老师的习作课《我的动物朋友》设计别具匠心,将小狗奶茶代入“寻找、喂养、收养”三个不同的任务情境,以类似于三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来贯穿整个训练过程:外形介绍独特点、生活习性细致点、讲述故事动情点。让习作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自得其乐,自得其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诸向阳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堂给予高度赞扬,三位老师的课各有亮点,将新课标落在实处,看得见,学得到。诸特勉励大家:“为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我们要更好地以语文素养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实践。”
苏科外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化为平台,努力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格局,在博慧教育之路上不断求新。
英语会场内,苏科外梅芳英英语工作室的费莹艳老师以前一节课的作业为起点,全面回顾了“职业”词汇,并引入了“职责”这一语言框架。课程设计精巧,通过音视频材料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用吟唱的形式表达职业特点,通过角色扮演探询职业细节,并通过做调查报告来表达和评价职业。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不仅增强了二年级学生对职业话题的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个性化表达能力,实现了教学中的“寓教于乐”。
新区实验小学的单苏皖老师通过随堂板书展示了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她的“季节变换”课程结合了中国传统诗词和地理知识,通过中英文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跨文化感知,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单老师将季节变化与科学知识结合,并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为我们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无锡梅村小学的朱薇华老师围绕“译林4B Seasons”开展了一堂充满创意的复习课。她的课程不仅注重科普知识的跨学科教学,还巧妙地将中国古诗和俗语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着装、饮食和活动,教导他们顺应自然,润泽万物。
高新区实验小学莫枚娟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莫校长高度赞扬了这三堂课的精心设计,肯定了老师们在新课标视野下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入探索和学科融合的思考。她还针对本次活动的主题提出了关于如何设计层层递进的思维进阶活动的建议,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此次活动,跨文化、跨学科融合的尝试,在文化和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语言表达与创造力。两个工作室的课堂展示也可圈可点,为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收获。
绘青山绿水,恰红紫芳菲
自去年9月以来,苏科外名师工作室第二期的研修如春来濯濯,春林日盛。
诸向阳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裴小静
两岸青山相对出,千帆一片向阳开
全国著名特教师诸向阳老师莅临苏科外,为学校青蓝工程蓄力远航送上春风。
聚焦课例,精研细磨。本学期,诸向阳名师工作室继续以“单元整体观照下的单篇课文教学”为研讨主题,深入研讨。诸特执教跨学科示范课《听风听雨过清明》,并为全体老师做《凭借综合性学习,落实跨学科学习》主题讲座。每周二,诸特带领工作室老师从“上课、研课、改课、写课”四个层次逐步进阶。半学期来,已形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母鸡》《绿》《表里的生物》《牧场之国》等5份典型课例,工作室成员正在进行课例论文写作中。
团队共进,赋能前行。工作室成员本学期进一步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并开展读书沙龙,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及思考一一分享。以终为始,理解为先的教学理念,将伴随成员们的教学实践,且行且思。
道法工作室:领衔人 王海燕
聚微光之力问道,向春山深处徐行
道法工作室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中的法治精神为研究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
工作室成员通过阅读书籍、生活案例探讨、公开课、评优课等不断探索新教法,成员们还结合日常德育管理,将生活与道法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上讲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小故事;在升旗仪式上讲宪法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在立德树人中促进成员的专业化成长。
小学数学社会化学习工作室:领衔人 薛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新态来
小学数学社会化学习名师工作室这学期深入课堂的社会化合作进行探索,初步形成科外独有的“慧”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把曹伦华总校长提出的“6C”理念——创新力、合作力、沟通力、博爱、自信、奉献,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精雅灵动、自由完整、幸福愉悦的学习境界。
在我们的课堂,可以看到“旧教材”与“新课标”有机融合新样态。在我们的课堂,尤为注重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转型。在我们的课堂,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我们的课堂,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补充别人的观点,反对别人的观点成为新常态。仔细观察我们的学生,他们眼里有光,积极,阳光,自信。
小学语文工作室:领衔人 张利民
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一体躬行中
张利民语文工作室蓄力于“为实践,为成长”的语文课堂研究,着重提升学生语言发展能力,规划好“一课多得”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磨炼教学技能,在写作中升华语文境界。
工作室的研修实践越过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科,触摸以语文为主的跨学科设计和系统思维,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更紧密联系,在“教-学-写”一体化成长之路上昂首前行。
小学英语工作室:领衔人 梅芳英
切磋琢磨绽芳华,轻舟正过万重山
小学英语工作室积极投入到教学研修,团队成员结对互助,携手共进。在这两个月中,全体教师参加了三次线上和线下的市区级专题培训,观摩了一堂名师示范课。通过朱浦老师的讲座,团队深化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并就如何通过学科育人达成一致。同时,教师们围绕夏恩力老师的经典对话课进行细致的观摩和评析,学习对话教学的关键技巧。
实践是提升教学的途径,工作室聚焦“基于语篇的对话课”。梅老师与费老师分别开展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对话示范课,积极探索课内外融合阅读与写作教学,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策略。黄老师在区赛课中获二等奖,刘老师的区公开课获得高度认可,黄老师的教学论文更是荣获省级一等奖。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的专业理解,也推动了她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助力。
人工智能工作室:领衔人 康立平
却有一技忽然长,创智未来显真山
特级教师冯卫东所著《做一个成长型教师》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工作室全员投入研读,汲取教师成长与专业提升之道,将成长思维融入日常教学中。工作室成员积极探索并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将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既注重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王海翔老师创新科学课教学,将AI技术应用于《植物的检索》课题中,借助AI识别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学生探究欲望,不断探索科学教育与新兴科技的有机结合。章苏娥老师在高新区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其教学功底与创新设计获得高度认可。
美术跨学科工作室:领衔人 韦玮
匠心融合夺天工,山水有情意无穷
韦玮美术跨学科工作室,是一个充满创新与探索精神的团队,注重通过共研跨学科书籍来夯实理论基础,拓展视野,并积极将理论知识与课堂活动相结合进行探索,开设了一节又一节的探索课程。工作室还面向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成功尝试了与心理学科的跨学科活动。学生们将绘画与抱枕相结合,去寻觅爱、发觉爱,表达爱,亲身感受着其中的柔软温暖,放飞想象。展览的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关注,广受喜爱和赞誉。
工作室继续坚持跨学科的理念,探寻更多美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为学生未来铺就更广阔的美育天地。
在实践中学习,
在群体中成长,
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
我们的跨越与融合之旅,
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