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教师·高童 | 专业成就优质,当科外美育遇上“学院派”
编者按:
“斜杠青年”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指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如今,它更代表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一种不设限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与成长历程。
在“斜杠青年”的引申下,我们发现,在苏科外有一群“斜杠教师”,他们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积极学习、多才多艺,用自己的专业与热情,带给孩子们知识与能量。因此,我们开设《斜杠教师》板块,通过专访,带大家走进优秀博慧教师的思想世界。
今年年初,由融合三部学生演绎的经典话剧《雷雨》选段接连在迎新汇演和校团拜会精彩上演,激荡起伏的情节直击观众内心,鲜活的角色演绎以及专业的舞美让人惊喜和赞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们在戏中体验未曾接触过的人生,享受戏剧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沉浸感受。
这次,我们的主角便是科中版《雷雨》导演,高童老师。他带着对专业的热情为校园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带着对学生的关爱,为他们打开了通往舞台的新大门。
高童是融合三部的音乐教师,也是CCA社团戏剧教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他,因儿时父亲买的一张Kenny G音乐CD开启了音乐生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将萨克斯管从爱好变成了专业。(*Kenny G,1956年6月5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家、音乐家,曾获格莱美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奖与世界音乐奖。)
“学音乐是个枯燥而又漫长的过程。”高老师说,“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吧,然后试着调节情绪,再继续练习。不过,每次在舞台上完成一些作品,都会给我带来成就感,支撑着我前进。”
大学里,高童接触到了戏剧表演,这是和音乐不同,但又相通的舞台艺术,它传递情感,诉说故事。在老师的引导和推荐下,高童在研究生阶段前往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入读戏剧表演导演专业,接受了正统的俄罗斯戏剧教育。
系统的学习,让高童对戏剧有了新的认知:“我们更强调的是演员的自身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所以需要大量观察和沉淀。好的表演,是在舞台上‘生活’,呈现最真实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因此在科外的戏剧教学过程中,高老师也更加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感知力的培养:“我会让他们去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记录不同情境下的心情和感受;我也会给他们推荐优秀的影视戏剧作品,或是鼓励他们走进剧场,从荧幕中、舞台上发现和汲取。”
(苏科外教师戏剧工作坊)
戏剧中的收获,远不止聚光灯下的闪耀,台下的付出与汗水,才是成长的源泉。
2024年,正值曹禺先生戏剧作品《雷雨》问世90周年,为了让学生深入接触和感受中国经典话剧,高老师决定排演科中版《雷雨》。
在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下,学生首先从文学角度熟悉剧本,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之后同学们熟悉台词并撰写人物小传,去争取自己想要饰演的角色,老师通过他们各自对角色的理解,最终敲定演员人选。
“回想当时,选角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比如‘鲁四凤’这个角色就有四人竞争,但我们必须做出抉择,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高老师说,“我常常告诉他们,要学会去拥抱竞争和压力,展现自己的优势和风格,这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从基本功训练到独角戏、对手戏和大群戏的排练,再到与艺术设计组的老师们共同探讨舞美、服化,最终合成、演出,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每一个步骤都被细分到了每周的CCA戏剧社团课上,虽然平日课业繁忙,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对这部剧目的热情,从台前到幕后,他们全身心投入,只为舞台上的最佳呈现。
“《雷雨》是一部体现着阶级矛盾和人性冲突的悲剧作品,在排练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看到其中真正的善,这些美好的东西才是不会被岁月抹去的。同学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能够超预期地精彩演绎,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他们能在这么小的年纪,演出极具历史感的大戏,我觉得很棒。”高老师说。
学校引入戏剧教育课程,将美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
科中《雷雨》周萍饰演者周呈栩同学说:“戏剧带给我最多的是快乐和自由感,在剧中我可以抛开现实身份,丢掉束缚,完全融入角色,沉浸式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戏剧也让我从剧本了解多元文化,让我感受到基于时代背景下经典作品的生命力。高老师的戏剧课堂幽默风趣,他会用很生动的方式教我们表演技巧,帮助我们理解人物,让我们受益匪浅。”
鲁四凤饰演者陈怡凝眼中的高老师则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他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给我们解释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比如演员的‘信念感’等等,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位。他的课堂有一种松弛感,他鼓励我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展现我们理解的人物。”
高童老师认为,苏科外&苏科中有着十分适合艺术教学和创作的环境,博慧学子有着较高的综合素养,对艺术作品有不错的理解力:“我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敢表达,我想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会有所帮助。”
随着舞台艺术类课程的不断丰富、艺术类技能的不断提升,同学们拥有了更多登上舞台的勇气。无论是在迎新汇演、毕业典礼、青春礼、升旗仪式还是对外交流等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展示,他们青春而又自信,在舞台上耀眼绽放。
音乐课堂上,高老师更多地会从音乐理论和技能着手,带领学生们完成音乐作品。此外,他还进行了“音乐+”的跨学科尝试,比如和多语种结合——选修德语的同学尝试将自己创作的德语诗谱成乐曲,在其中融合自己擅长的乐器,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最终成为完整的歌曲。
“音乐无国界,它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和媒介。科中学子未来将要到世界各地求学深造,学习之余,他们可以通过音乐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师生互动,也可以用音乐表达情绪、点缀生活,甚至可以组建乐队,在更大的舞台发光发热。”高老师说。
目前,高童老师带领学生排演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戏剧作品《万尼亚舅舅》已经在筹备中,音乐的跨学科作品也令人期待,希望在新的学期,同学们能在舞台上有新的收获。
国际视野下的艺术美学教育,
不仅仅在于培养乐器、舞蹈、
戏剧表演等艺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
审美力、创造力、情感表达力。
博慧教师通过多学科渗透
助推美学教育走向深处,
探索多种培养路径,
搭建优质展示平台,
以美育浸润学生心灵,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