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设置>最新动态

跟着书本去旅行之推荐一个好地方 ——“蟹”逅阳澄湖 强基四(2)班

2024-12-25137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往苏州?”此句出自国学大家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与热爱生活的美食家,这短短十余字,极尽了她对阳澄湖大闸蟹的推崇与赞誉,也成为了后来无数食客心中的共鸣。这次,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去旅行,前往“中国大闸蟹美食之乡——阳澄湖”进行一场深度研学。

图片1.jpg

图片2.jpg

要想知道大闸蟹如何霸占味蕾,首先参观一下《大闸蟹文化馆》。文化馆由一座老厂房改造而成,新外墙采用与渔家蓑衣颜色相似的暖黄色披叠铝板,与阳澄湖风光自然融合。夜幕降临时,建筑外墙发出明亮光芒,宛如阳澄湖畔的一颗煜煜明珠。

图3.jpg

馆内不仅展示了大闸蟹的生长过程,还通过“好水好蟹”光影秀和“菊黄蟹肥”多媒体秀,演示了大闸蟹各个生命阶段形态与习性的变化以及阳澄湖地区悠久的养蟹历史。伴随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再加上定向任务书,孩子们在科普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整个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了解大闸蟹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以及整个成长记,沉浸式体验了一番浓厚的蟹文化。

图片5.jpg

接着跟着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去探访一下苏州阳澄湖1971仓坊。仓坊包括5个圆形筒仓和5个长方形粮仓。每个粮仓都有不同的展示内容,老粮仓记忆·老物件馆:展示了与粮仓、农耕有关的老物件,还原了江南粮仓的生产场景。节气农耕馆: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各个节气的农事,让孩子们走进农耕场景,体验推磨的过程。稻米时光馆:采用全息投影的方式,生动再现稻谷从一粒米到一粒谷的旅程。孩子们还参观了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展示了江南的水乡服饰,包括蓝印花布艺术。

图片6.jpg

图片7.jpg

了解了这么多的背景文化知识,接下来就到研学的重头戏啦!一起来到蟹塘,开始钓螃蟹。在讲解员的演示下,孩子们准备好钓具,选择合适的饵料,将饵料绑在钓线上,另一端将钓线绑在鱼竿上。将饵料投放到钓点,择一块区域,就开始耐心等待螃蟹上钩啦。当螃蟹吃饵时,会感到钓线有被拉扯的感觉。此时,轻轻抬起竿子,并迅速使用抄网接住螃蟹。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一不留神,小螃蟹就会从抄网中溜之大吉。

图片8.jpg

图片9.jpg

图片10.jpg

亲自钓上来的螃蟹,是不是非常爱不释手呢~挑选上一只最强壮的来一场激烈的行走比赛吧。孩子们将螃蟹放入特制的赛道中,手持芦苇杆,让它们进行一场赛跑。随着一声令下,大大小小的螃蟹向着终点爬去,有着急冲刺的,也有不慌不忙的,过程中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不仅增加了研学的趣味性,还能在比赛中观察到螃蟹不同的行为模式。

图片11.jpg

图片12.jpg

通过此次大闸蟹研学活动,孩子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宝贵的收获:(1)科普知识的增长:可以学习到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生命周期、生态环境、养殖技术等知识。例如,孩子们了解到大闸蟹从蟹苗到成蟹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养殖环境中水质管理和饲料选择的重要性。(2)实践能力的提升:孩子们通过亲手参与大闸蟹的捕捞、捆扎、赛跑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养殖塘,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钓螃蟹的乐趣,并学习如何正确地捆绑螃蟹。(3)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发展:研学活动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大闸蟹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相信通过此次研学可以深刻了解到阳澄湖大闸蟹闻名的原因。(4)劳动价值观的树立:通过参与大闸蟹的养殖和销售过程,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从而更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责任感。(5)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研学活动包含了创新项目,如使用科技手段进行水质监测或开发新的螃蟹养殖方法。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尝试新方法和技术。

总之,此次阳澄湖大闸蟹研学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体验科学的机会,还通过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多个方面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图片13.jpg

© 2016-2018 SSFLS 苏ICP备150608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