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英伦,一生印记:在文化交融中点亮成长星光
随着学期临近尾声,
伦华教育精心打造的
英国修学之旅即将圆满收官。
来自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和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的
六年级赴英学子们,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
深度融入英伦校园的学术课堂,
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
真切体验异国生活。
这段浸润式的学习历程,
不仅助力两校学子们实现了
显著的自我成长与能力提升,
更在中英文化之间架起了
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谱写了硕果累累、情谊隽永的
国际教育交流新篇章。
(点击这里了解赴英修学项目)
特色课程:
多维浸润,点亮学术与艺术之光
Hardenhuish School和Malmesbury School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同一座知识与创意的宝库,为学子们打开了多元发展的大门。
在DT(设计与技术)课程中,学生们化身美食探索家,从制作传统英式牧羊人派到创意融合料理,在烟火气中触摸英国饮食文化。
设计与艺术课堂里,东方美学与西方现代艺术激烈碰撞,诞生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的作品;工程与手工制作课上,学生们通过亲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匠心之作。
体育课则成为展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舞台,棒球、标枪、跨栏等英国特色运动让学子们在竞技中突破自我,在绿茵地上肆意驰骋、挥洒汗水的Tutor Run活动与Sports Day更将团队凝聚力推向高潮。
舞蹈课上,中英舞蹈风格的融合编排,戏剧课上跨文化剧本的创作演绎,多语种课程中对异国文化的深度探索,无不彰显着文化交融的魅力,助力学子们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云端对话:
跨越时空,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Hardenhuish school与苏科外附属秦馀小学开展的主题式线上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中英学子通过屏幕,热情分享各自的学习生活点滴,从校园特色课程到课余兴趣爱好,从传统节日习俗到日常饮食文化。互动过程中,双方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彼此学习生活方式的了解,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文化漫游:
步履丈量,领略英伦历史与风情
每周四的外出文化体验活动,成为学子们深度感受英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伦敦之旅精彩纷呈,他们漫步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追溯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流连于皮卡迪利广场(Piccadilly Circus),感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驻足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前,见证皇家卫队的庄严换岗仪式;游览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Horse Guards Parade)及白厅(Whitehall),领略英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政治文化。
每一处景点都如同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学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拓宽了国际视野,深化了对英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在巴斯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古城中,同学们探访了举世闻名的古罗马浴场(Roman Baths),沿着两千年前的古老阶梯拾级而下,在氤氲着历史气息的温泉池畔,触摸罗马时期精妙绝伦的引水系统与祭祀遗迹。
漫步在由约翰·伍德父子设计的皇家新月楼(Royal Crescent)前,学生们无不惊叹于这座乔治亚时期建筑杰作的优雅弧线,30幢联排别墅构成的半月形建筑群,完美诠释了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美学
当学生们品尝着据传由简·奥斯汀最爱的萨莉露餐厅(Sally Lunn's)的圆面包时,这座将罗马文明、中世纪信仰、乔治亚优雅与文学记忆熔于一炉的温泉古城,已然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第四周的文化探索之旅,为学子们揭开了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大学的神秘面纱。
当穿过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时,这座被誉为“牛津威尼斯”的空中廊桥令学子们驻足良久。不同于威尼斯的忧郁传说,牛津这座仿威尼斯风格的白色拱桥,连接着新旧两个时代的学术殿堂,成为无数学子求学路上必经的“知识天桥”。
在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哥特式拱廊下,学生们与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不期而遇。这座被誉为"科学大教堂"的建筑内,渡渡鸟的最后遗骸、恐龙化石与矿物晶体在铸铁柱廊间交相辉映,维多利亚时期的玻璃穹顶将自然之光洒落在每个展柜上,完美诠释了科学与艺术如何在这座学术之城水乳交融。
学子们循着牛津最古老的指示牌,在布雷西亚诺巷深处找到了建于14世纪的草皮酒馆(The Turf Tavern)。低矮的橡木横梁上钉满各国钱币,艳阳为酒馆外墙上那句"Education is the kindling of a flame"的拉丁箴言镀上金边,恰如牛津精神在这群年轻人心中点燃的火种。
当夕阳为牛津城的尖顶镀上金边,每个学子都在这座现实与哈利波特魔法交织的学术殿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魔法石”——那是对知识永恒的好奇与渴望。
住家生活:
温情相伴,镌刻文化交融的美好印记
住家生活是此次修学之旅中最温暖的篇章。英国家庭精心安排的各类活动,让学子们充分融入当地生活——外出游玩时,他们领略英国乡村的秀丽风光;参观车展,感受汽车工业的魅力;集体野餐、户外骑行、徒步运动、踢足球、皮划艇等活动,让学子们在运动中释放活力,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在住家的指导下,学子们还学会了制作英式甜品,解锁了新的生活技能。
朝夕相处中,学子们与住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离别之际,两所学校组织的告别表演上,学子们用精彩的演出表达感恩之情,住家们的热烈掌声饱含不舍与祝福。学子们精心撰写的感谢贺卡,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谊,一张张亲密的合照,定格下这段跨越国界的温暖时光,生动诠释了文化交融与情感联结的美好真谛。
感恩成长:
指尖流淌的温情,朋友圈里的成长印记
这段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旅,不仅留存在记忆里,更被学子们用心记录在社交媒体的方寸之间。他们精心编辑双语朋友圈,中英文交织的文字配上生动的九宫格照片——有住家妈妈手把手教做的司康饼,有晨曦中的英式田园风景......每一条动态都像一封微型感谢信,用真诚的文字向异国的温暖点滴致敬。
家校同心:
跨洋互动中的温暖支持
家长们的支持始终是此次修学之旅最坚实的后盾。在孩子们远赴英伦的日子里,手机屏幕成了连接亲情的纽带——每当子女在朋友圈分享英伦见闻,总能收获满屏的点赞与暖心评论。这些跨越时区的互动留言,不仅传递着家的温暖,更在潜移默化中鼓励着孩子们主动交流、勇敢探索。
在家长微信群中,这样的支持更是化作绵绵不断的正能量,这些真挚的留言与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一本独特的电子纪念册。
科外成长路,英伦绽放时
在苏科外的沃土上,一批批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正茁壮成长。他们以卓越的语言能力为翼,以深厚的文化自信为根,在学术探索、文化交流与公益实践中绽放光彩。没有简单的一蹴而就,成功的秘诀都藏在他们一路走来的博慧土壤之中。
在苏科外的舞台上,张沛琪从低年级开始便以主持展现风采,凭英语大赛桂冠彰显实力,借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六年积淀,赋予她卓越语言能力与自信气质。赴英修学,她凭借深厚语言功底,迅速融入当地环境,在社交场合中从容大方,以优雅姿态架起文化沟通桥梁,成为中英交流的亮眼使者。
苏科外广阔的求知平台,激发了高峻山旺盛的求知欲,锻造出强大学习能力,其精湛的毛笔字技艺更令人赞叹。赴英后,他化身文化传播者,以书法为媒,向英国同学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凭借出色学习能力,快速适应新系统,在知识探索中不断进取,尽显科外学子风采。
孟钰菲作为金牌讲解员与活动主持人,锤炼出非凡表达能力与写作才华。踏上英国土地,她凭借出色的表达力,迅速与住家、伙伴打成一片。课堂上积极分享见解,生活中热情交流,真挚且生动的表达,赢得英国师生的由衷喜爱,成为中英友谊的暖心纽带。
在英特班六年的培养中,Emaline和Wendy在沉浸式英语环境中成长,每天坚持用英语交流,并在外教指导下锤炼语言能力。学校通过四大领袖团、班级研学等活动,培养她们的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成为校园主人和文化宣传大使。
此次英国游学中,她们展现出的不仅是流利的英语表达,更是主动担当的精神,课堂上积极讨论,小组项目中协调组织,向寄宿家庭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文化,更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沟通解决,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
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苏科外培养的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沟通、积极贡献的未来领袖。老师和住家们纷纷赞叹,她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大使”,是“6C”素养最生动的名片。
一个月的英伦时光,如一幅斑斓的画卷缓缓收卷。从课堂内多元知识的汲取与碰撞,到云端跨越时空的真诚对话;从用脚步丈量千年历史与都市繁华,到在住家温暖中体味寻常生活的真谛;从指尖流淌的感恩分享,到屏幕两端无时差的亲情支持——苏科外学子们在这场深度浸润的修学之旅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增长、视野的开阔、技能的提升,更在每一次理解、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融合中,真切地诠释着“博融天下,慧悦人生”的育人理念。
当学子们带着丰盈的收获与蜕变归来,这段英伦记忆已化作他们生命底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不仅书写了动人的国际交流篇章,更是在每一位苏科外学子的心中,深深埋下了成为兼具全球视野、文化理解力与幸福生活能力的未来世界公民的种子。
招生热线0512-69370111/69373003
招聘热线0512-89180000-8010/8011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招生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