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半月谈|苏科外与智慧教育结伴同行
数字化时代下,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的信息技术
正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同时也呼唤着教育教学
不断走向多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4月26日,
由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教育发展中心举办,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承办的
高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半月谈”
第五期培训活动圆满举行。
我们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现代化”为主题,
分享、倾听、学习,
感受新时代背景下
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新生态。
主讲嘉宾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 王运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
●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全球智慧教育合作联盟成员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江苏省苏北发展特聘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打造智慧型校园,让教育教学紧跟潮流
作为全国STEAM教学种子学校、“十三五”苏州市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苏科外校园建设处处体现着智慧元素,主要包括“基础环境建设、应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库建设、师生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四方面。
苏科外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系统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融合各系统的功能。校园骨干网采用千兆光纤传输,无线网络及5G信号全覆盖,通过一站式的模块化中央机房为学校网络、智慧应用、一卡通、校园安防等提供存储服务和网络保障。
学校建有一套智能校园网络安防系统,全校摄像头数量近600个、后台流媒体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约20台。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的智能校园安防系统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周界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电子巡更、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红外温控等统一管理和控制。
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电子班牌是每个教室的标配。班级开通校园电视广播和信息发布系统,与校园网站互联互通,实现了相关信息发布、交互功能,并实现了远程智能化管理。此外,学校还在两个校区专门开辟了两个楼层,为学生打造闪耀着科技光芒的“STEAM创智空间”。各类功能教室、实验室和工作坊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为学校的科创教育提供了完整的硬件环境支持。
2022年,苏科外与大疆教育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苏州市首家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学校与大疆教育合作打造了无人机与机器人AI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拥有1个大疆机甲场地、1个无人机训练场、1个大疆智慧展览馆。本学期,我们还将打造智能驾驶实验室,保障智慧交通课程的实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科外还曾举办第三届江苏省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第二十届江苏省科技模型大赛等重要赛事。近期,学校还受邀参加2023江苏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发展大会,会议中,赵士田副校长为与会代表分享了学校作为江苏省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成果汇报。
在参观校园之后,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俊辉与王运武教授纷纷表示:“从苏科外的信息化建设专用室场,感受到了科外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充满科技感的课堂和创意与挑战并存的未来课程,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不一般的体验。”
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委员、
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俊辉
拓展智慧型教学,赋予教育时代生命力
讲座中,王教授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诉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重塑学校信息中心与信息科技教师”、“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五大板块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技术赋能教育,教育赋值科技,科技与教育共塑未来”将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新命题,我们要培养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新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教育素养是智能时代教师的关键素养,教师迫切需要提升智能教育素养。学校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潜能,教师迫切需要做好在人工智能丰富环境中开展有效教研和教学的准备:“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已成为全球共识,智能时代的教师理应顺应时代诉求,成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智慧型教师。”
为了与时俱进,苏科外教师们不断了解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前沿技术、理论与实践,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思路,掌握专业教学工具和技能,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数字化转型中学习成长。
王教授多次提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其实在苏科外,人工智能课程早已走进课堂,结合大疆无人机和机甲大师,围绕“感知-理解-应用-创造”,构建了具有科外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
教学因地制宜,依托周边环境,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STEAM中心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课程,《智能生态梨园多元开发》、《走进茶香世界》、《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智慧电车之旅》、《皂物世界》、《传感器探触现代农业》等。
此外,科外教师们开设多样的科技类社团活动,助力学子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学习圈,选拔一批学有余力并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的学生,组建计算机编程校队,参加各类编程竞赛,不断突破自我,激发无限潜能。
苏科外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拓展出妙趣横生的课堂互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课堂赋能,为学生增加体验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苏科外,“云端”教育已蔚然成风,教师们积极投身对网络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录制,例如加入“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直播间”为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作出贡献。在疫情期间,网络课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教学的“生力军”,科外教师也在“云端”完成了公益支教,组织青年领袖峰会、与国外友好学校的交流互通等活动。
我校还引入大疆人工智能教学平台、ManageBac智慧校园教学习管理系统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站式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系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打通学习闭环,帮助老师降低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课程多元化与教学分层化,提供孩子的课程规划、测评&报告、考勤管理等,为老师打造教学和学生成长追踪,为家长建立一站式了解途径,促进有效的家校互通。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以科技化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努力使教育更加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泛在,不断推动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也在积极探索智慧校园下“数字教师”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模式,以加强数字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依托高新区教育时空云和学校的博慧在线课堂、文件共享平台等智慧平台,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围绕各学科教学标准和教师日常工作需要,帮助教师积极的吸收新技术、新信息,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数字化,让教师能够充分体验并享受智慧校园所带来的变化,为教师职业发展赋能。
我校信息科技与科学类部分荣誉
最后,王教授给了参会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建议和自我提升的方向,还将相关书籍、文献资料整理分享,满满的干货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信息科技教师韩强说:“通过王教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技术水平,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数字化教育理论,参与协作和共享,以及持续发展,以适应数字化教育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教育。”
初中信息科技教师朱晨洁说:“作为信息科技教师,我们要将人工智能作为助推器。人工智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营造智慧教育环境和氛围,塑造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智能文明;人工智能重新塑造教师角色,重新定义师生关系;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类的本质能力,释放教育创造性。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理念新技能,为学生科技创造提供有效指引,为信息科技教育赋予新源力,同时成就自身的教师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信息科技教师康立平说:“今天听了王教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未来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化技能、跨学科能力、全球化视野、创新思维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科技老师在智慧教育中需要具备技术能力、教育理念、跨学科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灵活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也将成为大势所趋。作为学校每一位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成为数字化学习者,也要成为数字化创造者。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