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要闻

忆一抹红色峥嵘,延一份悠悠文墨

2023-12-13129

image.jpeg


冯骥才说:“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

在苏科外,我们追求的教育方式,是古今并蓄、积淀传承、扎根传统、厚积博取的。是“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平等”的精神表达。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的成长才有意义。



演绎红色经典,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制具有“博慧”特色的培养模式,聚焦学生全方位成长,让核心素养落地生花。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初一、初二年级语文组举办了主题为“话说红色经典,剧传千秋功业”的致敬红色经典话剧展演。


image.jpegimage.jpeg


博慧八9班:话剧表演《绣红旗》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以江姐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的红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一群身处监狱之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以一床破旧的红色绣花被面做底,以黄纸为五角星,以帐竿为旗杆,织就了一面特殊的国旗。它象征着希望和曙光!


image.jpegimage.jpeg


七年级:话剧表演《追忆历史·我们的西南联大》

        在辗转流离中守望初心,是为绵延薪火,也是为勃发希望,时代的苦难与忧伤,砥砺着这些迁移西南一隅的文化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望着对祖国的炽热深情。在那里,点点烛光般的星火,照亮黑暗的征程,在这里,放得下一张张书桌,根植上一个个红色理想!


image.jpegimage.jpeg


七9班、七10班:话剧表演《永生》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这位巾帼英雄赵一曼,提起便让敌人闻风丧胆。她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被捕,她受尽日本人非人道的残酷折磨,却依旧坚守自己的信仰宁死不屈,她的精神永生!


image.jpegimage.jpeg


八年级:话剧表演《雷雨》

        一部雷雨,几世悲欢!三十年的恩怨纠葛,掀起社会风云!两个家庭,所有的矛盾都集结在雷雨之夜爆发,一幕幕悲剧揭开了种种社会问题。


image.jpegimage.jpeg


        沈中校长在总结发言中说:红色经典情景剧的演绎,不仅传递了继承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的信息,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想必这个珍贵且富足的话剧之夜会为每个学生埋下一颗待发芽的种子,静待成长。


同学们说:


通过观看《绣红旗》,我深刻的体会到了革命者江姐和她革命伙伴的那种英勇无畏的、坚定的革命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通过观看节目和饰演人物也让我间接地感受到了文学经典的力量和魅力。

—— 八(9)班  杜昕悦

 

在剧本的修改方面,我保留了每一段人物关系,确保每个角色都足够传神,不失真,尽量在前期角色的台词中做足铺垫,使台下观众清晰了解情节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在不断与时俱进的革新下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也在红色经典活动中不断重塑和升华。

 —— 八(6)班 刘馨泽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天晚上,我和“妈妈”被沈校单独拉出来沟通人物细节。沈校耐心地从舞台的定位、两人的配合、动作的设计等角度一遍又一遍帮我们去揣摩这个人物,尽可能更完美地演绎出她的灵魂。

——七(10)班 危熙彤

 

梅校长的坚韧不拔、博学多才、爱国爱校的伟大情怀,让我在扮演的时候感动万分,慷慨激昂,受益匪浅!红色经典展演,也是链接新一代博慧学子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纽带!未来已来,征程未已,守望联大之精神,担当时代之使命,我准备好了!

——七(6)班 徐奕宸


“双减”背景下,初中部语文学科顺应新形势,演绎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践行多元课程育人体系、托举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真正的世界公民。



以语言为钥,聚焦素养提升


科外创设多元渠道,培养学生综合性、实用性、人文性兼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中部语文组一直致力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多篇学生作文投稿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他们在创作中突破传统的视域、方法、思维,践行“全人发展”与“全素养”提升。


image.jpegimage.jpegimage.jpeg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九4班郑馨儿同学获得省一等奖。 


image.jpeg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写作,我认为最关键的永远是抒发真情实感。如果说一篇佳作是一坛好酒,那优美的文字是点缀它的香味,精巧的结构是盛装它的酒壶,但真正令人回味无穷的还是它在唇齿间留下的味道——一篇习作作者抒发的情感与思考。这往往能让这壶酒愈品愈深沉,愈品愈浓厚。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真情到了极点,便融于文字中,愈读愈能回味父亲对我的爱,我对父亲的爱。当然,真情流露后,必有实感,由此,他有对自己的反思。这让我想起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在最朴素,最平凡的文字中读到了他“因为想都不敢想,所以梦也梦不到”之对地坛公园的喜爱与对苦难,生命的思考。读后,我似受到了铁生先生三十多年前的心灵一击,此次的作文大赛我就是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写下了《月光穿过墙壁》。

当真情与实感交织,文字也就有了生命力,它就像因风起的柳絮,在空中描摹我们所写之人的形状,所言之事的细节,所道之理的深刻。“主题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是风筝。”真情实感就是我们作文的主题,它们是一篇作文的灵魂,但这灵魂也不论贵贱,只要它有积极的意义那便是最好的。

——郑馨儿谈写好一篇作文最关键的因素



从专业发展到专业学习,打造学习共同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是专业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我们以青年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为抓手,以项目研究促进课程研究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探究中思考与对话,从专业发展转向专业学习,让教师成为富有灵感的知识的生产者与构建者。

从开学初,初中语文组就持续开展讲座分享,给老师创造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


image.jpeg


我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三重境界来讲解学生的作文评析。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首先要有写作的预期,树立孩子们写作的自信。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笔耕不辍,坚持练笔,建立孩子们的写作资源库。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写作的提升,擦亮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在作文中成长,在成长中作文。

——张海英老师谈作文教学



image.jpeg


我分享的那些零散的片段,是生命中的欣喜,是苦难的生活本质中的一抹亮色。因为热爱与坚持,传递给学生们的就是坚持热爱的力量。世界在不断变化,时代在不断更迭,所有文字留下的,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吴素芳老师谈教育叙事



image.png


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初三现有的问题出发,针对初一初二提前进行规避。我将从命题角度,课外涉及内容,基础知识等方面对中考相关进行分享,以期望可以将较基础内容前置,难度内容细化分解教授学生。

——张芬芬老师谈中考



image.jpeg


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将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用生动诙谐的语气描绘得活灵活现。在李娟的笔下,那片孤寂、那漫天灰尘、那不起眼的一切,仿佛都不见了,在灰暗的生活底色上,总有那么几道亮光,那样耀眼,那么绚烂。

——于瑶瑶老师读书分享



image.jpeg


实践活动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或方法,就是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体的学习行为。实践活动可能会出现的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是任务假,第二个误区是任务空,第三个误区是任务乱,就是任务和任务之间缺少逻辑关联,导致任务群结构松散、低效、重复。

——李丽虹老师谈任务群教学



深研课堂样态,践行学科融合


新课标中的学科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陶雪峰老师开设了一节区公开课《天上的街市》。以中国传统色为重要活动载体,用美学的理念去勾勒文学之美,在语文的课堂践行美育,这是一次文学与美学互惠共生的巧妙实践,也是对“大语文”概念的独特理解。


image.jpeg


        李晨晨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以描写景物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抓景物特点、定描写角度、融人物情感,融入数理思维的评价量表贯穿整个课堂。让评价发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在不断实践中完善教学,达到育人目标。


image.jpeg


        张星星老师开设的《昆明的雨》整堂课围绕“会昆明,为雨季画像”、“语昆明,诵雨季之美”、“品昆明,悟雨中情味”将美术、音乐的元素融入语文之中,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image.jpeg


        耿丽霞老师开设的大市公开课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将美术学科与语文进行融合,将名画 《韩熙载夜宴图》贯穿其中,使得整节课深度由浅入深。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既动脑动手同时又张嘴说,课堂气氛活跃。


image.jpeg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提升、审美创造。科外初中部语文组深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经典的恒久魅力,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体现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彰显经典的时代价值,让经典成为滋养博慧师生心灵的源泉,在“博慧教育生态圈”里培育幸福的学生!

© 2016-2018 SSFLS 苏ICP备150608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