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遗迹,树立民族自信
泥融沙暖,春山可望,
迎春启程,自在探索。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
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
苏科外一直致力于让研学课程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移动学校”平台,出发前,学校的课程设计者就认真策划、讨论、设计了研学单,核心是以任务导向型的探究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科外学子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精神。
春传花信,雨濯春尘。淅沥的春雨也抵挡不住孩子们想要一睹烟雨江南的热情,在细雨朦胧中,科外学子开启了春季研学之旅。
等风来,
不如追风去,
下面就跟着科外学子
一起深入古镇,
博观约取,
开启研学行动吧~
翩翩汉服,惊鸿岁月!当国风与古镇相遇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同学们紧扣“探寻文化遗迹,树立民族自信”的研学主题,在出行前已准备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服装。
斜风细雨中,漫步在古桥古巷,仿佛置身于水墨画卷,那么淡雅,那么古典。翩翩博慧少年,行走在如画的古镇里,衣袂飘飘的汉服,便成了诗意古镇里流动的国画。
汉服所承载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象征着中国的灿烂文明和宽厚仁爱的精神气质。身着一袭得体的汉服,就像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沐浴着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传统和时代碰撞、交响,博慧学子们定会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漫游古镇,品味人文
“杏花丝雨润江南,水巷盛名四月天”,趁着四月的雨,撑着一把伞,踏上斑驳光滑的青石板,或三三两两结伴漫步在悠长的弄巷里,或倚岸静赏春波,博慧学子们醉在古镇温柔的诗意里。
寻找同里古镇著名“一园两堂三桥”和发现黎里这一名称的来源,是学生们研学单上的第一个任务,每个小组都带着疑问,去走近这两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八7班的王子杨小组在研学单上写道:退思园是著名的“一园”,是当时官员任兰生被贬官之后建成,园名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他为官时心系百姓,回乡时淡泊逸世,文人之高洁,永为后人敬慕。退思园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深入了解探究,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九年级的同学还为我们介绍说:“二堂”是指耕乐堂和嘉荫堂,前者是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后者为民国时1922年的建筑,主人柳炳南,诗人柳亚子同宗。其布局打破陈规独具匠心之设计,室内装饰多为木雕,技艺精湛为江南园林之罕见。
江南园林的景致充分体现了儒家、佛教、道教三种文化建筑的融合,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生动写照。学生们欣赏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水墨画境,探讨了江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区别,进一步理解了江南水乡的文化内涵,以及蕴藏在园林设计背后的中国哲学精神。
到同里,走桥去!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走三桥”的习俗,祈求美满、吉利、太平,这“三桥”分别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同学们自然要去三桥走一走,依次走过同里三桥,孩子们一定带走了一片吉祥与幸福。
“王家弄,我们找到了!”在黎里古镇,学生们纷纷寻找和自己同姓氏的弄堂,忙得不亦乐乎。
黎里古镇有很多幽深的弄堂,站在弄堂口向前凝视,夹弄小巷隐隐通向几户人家。再往前走又像进入一幅水墨画,柳树、梨花、石桥、绿水、学生们三三两两漫步其中,偶尔遇到熟人还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及自己小组的调查发现。
走近柳亚子纪念馆,七年级的同学们就让带队的老师来给他们拍合照。1922年至1927年,柳亚子先生居住于此,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一位忠贞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杰出的人民诗人,在这幽静的庭院中留下了他的光辉侧影。
“从柳亚子先生的身上,我们也能见证黎里作为吴歌发源地之一,芦墟山歌背后丰富的艺术文化。柳亚子先生的纪念馆虽然不是金碧辉煌,但也有一种自然和谐,幽静的美,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不再聒噪。”
“参观了柳亚子的故居,我仿佛读了一本历史书。一张张照片的情境展示,一段段文字的描绘叙述,我领悟到了柳亚子先生一生的奋斗历史和革命情怀,更是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惊心动魄。百年变革,推动时代不断前行,作为新时代的6C少年,爱祖国,爱家乡,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繁荣是我们的使命荣光!”
——摘自七年级学生研学单
穿梭水乡,探寻非遗
“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江南水乡,悠悠绿水,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水是这里的路,船是人们的腿。
当目光落在小河两岸那青瓦白墙上,潮绿的苔藓连片生长,斑驳的青板路纹理清晰可见,布满了时光走过的痕迹,发觉古镇的水流淌着一种淡淡的静谧之美。再走近,触摸古镇的脉络肌理,深入了解其历史底蕴,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同里古镇、黎里古镇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在来这前,细心的同学们通过研学单就已经提前进行了解了绣品、雕刻、糖画、通草堆画、锡匠等,而此刻就能近距离接触了,大家都更加专注的看着、用心感受着。
在黎里古镇的青龙桥畔,有一家秤店,陈奶奶在店堂里敲敲哆哆,引的孩子们跑进来看看。
秤,一直以来有“称心如意”好口彩。学生们还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展现在研学视频中,他们还在视频里介绍说”秤的种类也挺多的。根据斤两,有小到五百克的铜盘秤,也有三至七八十斤的木头秤。秤的秤砣也有讲究。结婚用铜秤砣,富贵吉祥;收藏用铁秤砣,原汁原味。”
看到陈奶奶在小小的秤杆上定、包、测、刻、抹,游刃有余,默默地守护和传承几十年,大家深深的被陈奶奶的精神所感动。其中一位同学还呼吁大家说,苏州有很多了不起的手工匠人,等着我们去发现,作为苏州人,我们应该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
秤店隔点儿距离,还有一家竹器店。看到店里的爷爷在用手轻轻翻弄竹编,他们也忍不住要试一试,爷爷很耐心的教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可是实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也更加佩服眼前的爷爷了。通过爷爷的介绍,他们知道了竹编工艺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今天我体验的是竹编,竹编的制作,要从一根根竹条开始。这样的手艺,除了要靠膝盖紧紧卡住光滑的竹子,还要靠手腕的力度和捏劲,才能保证竹篾厚薄、粗细均匀。我才明白了爷爷沟壑纵横、伤痕累累的双手从何而来,这是长期做竹编的人特有的。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他们一直做着传承中华文化这件事也很了不起,我以后要更多的了解和保护这些非遗文化。”七年级一位同学说。
每一个工艺品都是数千年前中国匠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延续千年的浪漫!研学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课堂的延伸,在研学中培养审美,在实践中传承文化。我们要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人,全力爱护、保护、崇敬、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遗迹寻踪,我打江南水乡走过
“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水声涓涓。”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在这黛瓦青墙、烟水人家的古镇,尽情描绘青春与水乡交融的优美画卷。科外学子漫步古巷,在一步一景中定格绝美芳华。
照片定格瞬间,视频记录美好。研学之旅结束以后,科外学子将研学所见所闻剪辑成了丰富灵动的视频,来展示他们的独特感受。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心灵体悟文化。春日研学,启智慧心,行走皆学问,天地是课堂。
科外学子用一次意义非凡的研学,品味悠久人文,体验传统非遗,浅尝江南味道,欣赏青石古巷。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最好的成长,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