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学校要闻

第八期师生共研收官 | 亦师亦友,“抱团”成长

2024-07-05296

image.png


什么是师生共研

它是学校池塘湖水中的微生物

是教学走廊画板上的色彩跳动

是夜晚蛙声和树叶摇曳的自然律动

是窗户缝隙中传出的音乐律动


在苏科外初中部

师生共研

是“慧智健体”的深刻实践

是“6C”精英文化场”的生命成长

是“博融天下,慧悦人生”的生动诠释


问题随时产生,如何用学科思维去解决问题,考验着青少年的行动力和思辨能力。这些“小问题”来自生活,亦或是来自课堂,它们的探索解决需要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合作,知识的支撑。

而这些“小问题”就是初中部特色课程之一的“师生共研”。立足课题探讨涉及领域,调用多学科知识,以PBL 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立足课堂和生活,去深度系统探索这些“小问题”,以“小”见“大”,由此在探究过程中扩展视野,实现素养内化提升。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在为期一学年的深度探索中,

一起看看同学们

如何在结题汇报展示中精彩呈现?


image.png


        将“数字”与“神秘”挂钩,大家总是先想到各个电影大片中出现的摩斯密码,而从古至今用于传递信息的也不仅是摩斯密码。


image.pngimage.png


        组内成员经过前期资料收集发现:现在使用的都是摩斯密码及其他利用英文编写的密码,中国可不可以拥有一套自己的密码系统呢?课题组的同学们进行探究并发现利用拼音和进制结合的方式可以编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密码。


image.pngimage.png


        师生开始尝试用3位八进制码及2位十六进制码对24个韵母、23个声母及100多个数字符号进行编码,并多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进行信息编码,一组进行密码翻译,在不断的实践校验中优化密码,最后诞生《洞洞拐密码本》并制作成实物密码笔记本


image.png

image.png

十六进制版密码本的部分内容


        数字蕴含奥秘,传递生活信息。共研组的师生们从兴趣出发,提出疑问,到最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形成《密码本》。整个过程不仅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体会到了数学的逻辑严密性及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 为什么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如此出名呢?

◆ 他的画如此抽象,画得人物如此变形,好在哪里?

◆ 在生活中,见到的抽象造型理念所设计的东西美在何处?


这些来自生活和美术课堂中产生的疑问,成为美术共研小组同学们带共同探索抽象艺术之美的思路起源。


image.png


        共研小组同学们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尝试从体验用抽象符号装饰生活、模仿艺术家康定斯基将音乐与绘画拼贴融合进行创作开始,用艺术家勃洛克的创作方法创作能传递情感、情绪的作品。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为了深入探究抽象画艺术,小组成员进行抽象设计思维训练,例如:用流体颜料进行主题为“酸甜苦辣”和“春夏秋冬”的创作;运用轻粘土材料,设计属于自己的学科小妖精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象的作品呈现出来;亦或是学习考尔德大师的动态雕塑概念,创作符合夏天主题的装饰物,把握动态雕塑的平衡性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将艺术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培养用艺术展现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能力,发现创作的美好和魅力。


73a8b8688eb7dd64774bd8f6265e2f05.jpg



image.png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默默地绘制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画卷。在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生物世界中,这些小生命又是如何得以长久地生存繁衍的呢?生物共研小组的同学们以此作为探究出发问题,开展为期一学年的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探究。


image.png


        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各显神通,尽显“小小科学家”本色。有的查阅整理科学文献资料,有的绘制海报,制作展示课件;有的利用一口“伶牙俐齿”,生动诉说实验过程;有的默默动手实验,将理论付诸实践......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同学们给自己加装“显微镜”的能力,同时插上想象的翅膀,此刻,草履虫,酵母菌等单细胞生物的一举一动立马跃然纸上,生动地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image.png

⬆️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是解决疑惑的最佳手段。为了验证酵母菌是如何呼吸的,同学们设计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验证实验,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结果的显现是令人欣喜的......


image.png

⬆️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鉴定


image.png

⬆️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鉴定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本次课题组的探究,揭示并验证了一些简单生物的生命现象,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与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领会到生命的顽强与惊奇,无论何时,都应对生命心存敬畏。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英语口语表达,不仅是学生英语基础的体现,更是对思维逻辑建构的考验。如何在不同场景中组织和表达符合情境的英语语句逻辑,这是英语共研小组同学们共同提出的研究“微课题”。

共研小组同学根据前期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英语剧本的创作和舞台剧的表演是否可以解决提出的问题?


image.pngimage.png


         经过一个学年的剧本任务设置、情境路线的构思、后期剧本的撰写、准确的英语翻译的成果展现,小组成员们不仅利用共研时间,还充分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加以创作,最终结合西方舞台剧目的形式完成剧本的创作。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通过剧目的创作历程、翻译的科学性等环节,在结题汇报中,小组成员们与七年级同学进行互动活动和情景剧的人物表达。通过翻译不同文化背景的剧本,学生深入了解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差异和共性,增强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在道法课堂上对中国基本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但是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如何推进法律的严谨性和人文性?

道法共研组同学们尝试以刑具形式和变革为主线来引入对不同时代法律人文化变迁的研究,同时进行语文和历史的跨学科知识融合衔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能力,探讨中国不同朝代关于“罪与罚”的PBL项目式学习。


image.pngimage.png


        为期一年的探索中,共研小组同学们通过刑具和刑罚这两个小小切入口,从研读查阅相关资料,再明确分工各自探究的朝代,再到实战演讲中国不同朝代的刑具演变,各成员相互质疑,深沉结论,从分到合,逐渐分析出刑具出现的原因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发挥的社会影响,用发现的眼睛去洞察刑具存在不合理之处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体现“法与情”的碰撞。


image.pngimage.png


        同学们通过深入探究得出:法律就是一本厚厚的公平与正义,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都渴望着法治建设能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文明前进!


image.pngimage.png


        最后,沈中校长基于学生们立足各自微课题的精彩汇报进行点评:“从人文的法律和艺术,到科学的微生物和数字密码,都是对生活和课堂的深度探索,不仅希望八年级的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探索的精神延续,将6C内化于实际行动中;同时期待在座的七年级同学们,在学长、学姐的指导示范下,勇于开拓,勇攀高峰。


image.png


师生共研,研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更注重的是过程中习得的思维和素养;“研”的不仅是课堂理论知识体系,更立足的是来源于青少年对生活经验的思考与探索。

 

让青少年的青春力量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让生活成为成长的历练平台,让学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阶梯,在人生的历程中成就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科外人。


image.png


© 2016-2018 SSFLS 苏ICP备150608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