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率仅6.63%,苏科中连续三年斩获伦敦政经offer的秘诀是......
和煦的春风为苏科中又吹来喜讯,
苏科中吴晨曦同学
收到了她心仪已久的offer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专业
(Philosophy,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这也是英国顶尖学府LSE
连续第三年向科中学子递来橄榄枝。
热爱,成就专业理想
早在去年,吴晨曦就已经拿到爱丁堡等大学哲学专业的offer,但LSE始终是她心中梦寐以求的学府。作为苏科中首次成功申请到哲学专业的学子,她一路坚守自己的梦想,另辟苏科中申学专业蹊径,成功开启理想的大门。
交谈中,吴晨曦告诉我们,英国哲学家David Hume的《人性论》一书对她有很大影响,启迪她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让爱读书、爱思考的她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阅读&学习笔记)
吴晨曦看似恬静少语,却很有主见和想法,在认定自己对哲学的热爱后,便孜孜不倦地坚持在这条赛道上,不断探索知识边沿,挖掘知识深度,从来不会因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而动摇。
从高一开始,OCAC的升学指导老师就为我精心规划和梳理指导留学申请的每一步。老师们十分关注与尊重我的想法,在了解我对哲学专业感兴趣后,向我推荐了各种优质的竞赛活动。得益于积极参加学术类活动的经历,我的学术背景日益丰厚,我认为LSE比较青睐能在专业领域自主深耕的学生,这也可能就是LSE录取我的原因吧。
早在高一就确定专业方向后,吴晨曦的高中生活充实又繁忙。由于很多竞赛是面向全球学生开展的,所以她时常晚上十二点还在进行比赛,而组员们广博的知识、清晰的逻辑更深深地触动了她。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了比赛取得好成绩,她放学后就会泡在图书馆里,查文献、研究论文、做笔记,她的专业视野也在比赛和探究中不断拓展。
(学习笔记整理)
约翰·洛克论文竞赛(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让她围绕“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主题展开思考和写作,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洗礼;“伦理碗”(Ethics Bowl)活动,让她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探究“虚拟现实与现实的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下感受哲学的魅力;一篇从社会道德角度分析古罗马社会兴旺的论文,让她完成了将历史、社会学与哲学相融合的探索体验,为她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打开视野、奠定基础。
(部分论文内容)
苏科中始终致力于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正像吴晨曦所说:“在苏科中学习生活最大的体会就是我们学校的学术氛围不仅浓厚也开放自由,老师们不会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儿灌输给我们,则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结合日常的案例分析,调动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主动探索与思考。”
苏科中丰富多元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吴晨曦的思维与世界观,在学习中,她逐渐对心理学课、物理课、经济课开始感兴趣。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经济课上,老师不是照搬课本教材,而是会带领同学们放眼现实社会,比如探讨石油涨价的时事新闻,这种生动灵活的教学,不仅对所学的经济模型和理论有了实际应用,也锻炼了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分析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更能从全球化的语境出发,从不同角度探索学习。未来,她想将哲学运用到心理学、物理、经济等更多学科知识中去,在融合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学长们的LSE生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一直以来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并称为“G5”超级精英大学,也是英国的金三角名校。它专注于特定学科,为了保持理想师生比与教学水品,始终维持小型经营方针,今年,已经是苏科中连续第三年收获LSE的录取。目前,2021届毕业生卢志诚就读于LSE经济学专业,2022届毕业生卢嘉懿就读于LSE管理学专业。
在卢嘉懿眼中,LSE是一所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小而精的学校:“它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比如我们有一门特色课程叫LSE100,这是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跨学科王牌课程,共提供三个课题给学生(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Fair Society公平社会)。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会跟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讨论相应的课题,从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而对于卢志诚而言,他最喜欢的是LSE的教学方式:“它的自由度极高,学生有很大的权利可以选择自己当前阶段的优先级。更多关注学习以外的其他领域是被允许的,当然,你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课业内容。”
自由、多元、创造,是LSE的关键词,它之所以愿意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无限成长空间,是因为同学们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和所选课程有着极大的热情和钻研精神。
卢志诚说,他最喜欢的专业课是微观经济:“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以及企业如何做决策的问题。我喜欢这门课,一是因为教授上课时喜欢聊各种经济学家的‘八卦’,很有意思,二是因为和其他更宏观的课程相比,这门课更能帮助我了解自己并带给我关于现实与自身的启发。”
卢嘉懿最喜欢的课则是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组织行为与领导力):“我们要学习在企业中通过分析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对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我其中的一篇summative essay就是研究了如何成为一个可以适应各种企业环境的领导者,最终拿到了first class。”
虽然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但两位同学对LSE的学习氛围却有着相同的感受:“LSE学术氛围浓厚,大多数同学都很努力。考试周的图书馆真的很热闹,几乎24小时都有学生在里面学习。而且考试题目难度都较高,有些科目采用学一年只考一次试的评分模式,复习压力是很大的,不认真学习很容易挂科。”
可以看出,名校自由的发展空间是用绝对的自律换来的。透过“放松”的表象,看到的是优秀学子们在压力之下的暗暗较劲儿。
苏科中成为了成长的底气
苏科中为了保持精致教学,采用小班化管理模式,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用私人定制化的教学铺就多元发展之路。
专业且多样的课程,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卢志诚说,即使是大一准备数学考试的时候,仍会翻出在苏科中学习高数时老师精心准备的笔记:“科中的老师们总是会耐心地给我启发,就算是课外知识,也乐此不疲地和我一起探讨,只要学生想学的,他们都很乐意指导,给了我很大帮助。”
学术之余,科中搭建丰富平台,社团、实践、竞赛,无一不鼓励着学生们跳出舒适圈,发现更优秀的自己。卢嘉懿说:“在科外&科中的六年,和老师同学们的友好沟通相处、各类竞赛活动的尝试、极具包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使我成为了一个敢于自信表达观点的人,这也是我在LSE最重要的后盾。大学期间我需要跟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做课题、做研究,大胆输出观点的能力是母校赋予我的。”
正是全方位的成长与支持,苏科中才能陆续斩获LSE经济、管理、哲学的录取。
对于报考LSE,伦华教育海外指导中心(OCAC)的升学指导老师说:“作为世界上最抢手的大学之一,LSE特别关注你的已有学术成绩,特别是当涉及到本科生时,LSE希望学生在GCSE(或同等学历)以及A-level考试中保持一贯的优秀成绩。所以如果以LSE为目标,那么每一次的官考都至关重要, 不要出现重考刷分的记录。如果学生在数学等核心科目上下降了一些成绩,那么我们就会提醒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必须以其他方式加强他的学术记录,例如展示技能或额外成就(如数学竞赛),LSE特别喜欢看到学生多年来的学术成就,而不仅仅是最近一组成绩的成功。”
此外,LSE还尤为看重学生的文书。OCAC会协助学生多遍润色申请文书:“我们会知道学生在写个人陈述时,除了描述他们的雄心壮志、技能和经验外,还要专门解释为什么会成为他所选课程的优秀候选人。”
作为学长,卢志诚认为学弟学妹们应该尽快发掘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想走的道路:“升学计划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有努力的方向。”
卢嘉懿则是提醒即将申请LSE的同学们:“在保证标化成绩和做好背景提升的前提下,好好针对自己要申请的专业量身定制文书,多多打磨。如果录取之后,可以去了解一下学校的历史和课程,会对融入学校有所帮助。面对升学,大家不要太过焦虑,踏实走好每一步,女神校一定会眷顾你的!”
如今,年轻的苏科中
已经拿下了英国“G5”满堂红,
取得了美国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
前20的录取,
也有学子踏入香港大学、南洋理工、
多伦多大学、墨尔本大学等
世界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校。
在一步一个脚印中
摸索出了精英培养路径,
离更多世界顶尖学府越来越近。
探索从未停步,
超越永无止境。
我们会继续在教育的路上
突破自我,孜孜不倦,
长路漫漫,未来可期!